车未停,酒香已至鼻间。
4日,距黄石城区2小时车程,阳新县枫林镇大桥村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位酒业同行,以及工信部主管部门负责人、全国行业协会资深专家。“一直就想来看看。”脚刚落地,来自湖南千壶客酒业的宋泽明就迫不及待地拍起照来,“真没有想到,藏在这么一个隐蔽的地方。”
拥有63年酿酒史,偏居一隅的劲牌枫林酒厂凭啥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名录中的唯一一家酒类企业?
原料海外来,全程不着地
下车处,10个18米高的粮仓建筑体直立云天。“里面装的高粱米全部来自澳洲农场。”枫林酒厂工程师李铭说,跨海通江,从收获到进入高空浸泡车间,原料全程不落地。
雾气缭绕,偌大的生产车间,现场作业工人不超过10人。“3号蒸锅泄压完成,请加闷粮水!”三楼控制室内,一名员工紧盯电脑,根据屏幕上弹出的提示窗口,轻点鼠标,二楼车间的特制高压锅自动开始加水。
李铭说,20多个小时后,锅内自动开启煮粮模式;粮食煮好后,再经过自动摊凉机冷却并拌入酒曲,输送到恒温恒湿的糖化箱;糖化好的原料,输进料斗后,由叉车送进一楼恒温发酵车间。“半个月后,经过复杂的上料、蒸馏等程序,管道里就会自动流出清澈晶莹的原浆酒液来。”
枫林酒厂厂长沈永祥介绍,一个车间,年产1.3万吨原酒,工人每周休息两天,加起来只有120人。如果按传统生产方式,至少需要500个劳动力。
开创小曲酒酿造新工艺
数千年来,我国白酒酿造皆由人工完成,运粮、浸泡、蒸煮、发酵、蒸馏,每道工序都要靠肩挑背扛及大师傅经验。
“耗能、耗水、耗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也不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主任张京玉表示,这种基本“靠天吃饭”的中国传统酿酒工艺,受天气和时节的影响大,产品质量无法持续保证。
2006年,劲牌提出革新酿酒工艺,当年即出资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独立自主研发小曲白酒的酿造新工艺,在智能化制造征途上迈出实质性一步。
随后,在毛铺酒厂做小实验,又下广东、访日本、去台湾,对蒸粮、蒸馏等工序反复修改、反复实验。累计投入10亿元,埋头苦干5年后,2011年7月,劲牌小曲新工艺创新项目在枫林小曲酒厂正式投产。在国内外首创加压蒸粮、固态培菌、控温糖化、低温槽车发酵、机械上甑蒸馏等新技术,原料全程不沾地、不与人接触,实现智能化。
“枫林样本”有望走向全国
这家位于鄂东一隅的老牌酒企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
2013年11月,“固态法小曲白酒机械化酿造工艺”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鉴定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枫林酒厂也一跃成国内最大的小曲原酒生产基地。“这种智能化程度在全国也不多见。”4日,在现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主任张京玉评价说,在继承传统白酒工艺基础上,将自动化控制融入酿造过程之中,劲牌实现了全年恒低温长时间发酵。
这些新工艺帮助劲牌优质品率从20%提高到80%,吨酒综合能耗降低33.27%,一斤粮食可酿出六两基酒。“把粮食利用到了极致。”省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谭卫东透露,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酒企粮食利用率都维持在35%左右,“一斤粮食出四两基酒就不得了。”
这样的“独门绝技”,劲牌没有选择闭门独享。自2011年建成投产以来,该厂每年接待来访量不少于50000人次。“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才是春。”昨日,劲牌技术总监刘源才表示,到2018年,公司将完成所有车间智能化改造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全球智慧酒厂的“枫林样本”,欢迎更多同行前来交流学习。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