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1493年11月4日,进行第二次“寻宝”之旅的哥伦布来到了瓜德罗普岛。
在当地一个加勒比小村庄里,哥伦布和他的水手们第一次见到了菠萝,这种陌生水果的香气让疲劳的水手们精神为之一振。
菠萝最早在南美洲北部开始种植,到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1492年,菠萝已经在美洲大面积种植了。不过,菠萝实际的历史悠久的多,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
今天,世界上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菠萝,每年的产量在2500万吨,菠萝种植业的总价值超过80亿美元。
许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基因组的多次复制“加倍”。多倍性指的是基因组加倍,从根本上改变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含量、染色体数量等,这种变化被认为是推动产生生态差异的重要因素。
菠萝和禾本科植物的祖先都经历过多次基因组加倍。在不同植物中,寻找这些“全基因组复制”的残余,研究人员就可以追踪它们共同及独立的进化历史。
研究发现,菠萝基因组与一些禾本科植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菠萝的基因组比一些禾本科植物刚好少一次“全基因组复制”,菠萝是研究一些谷类作物最好的对照植物。
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一种野生菠萝、两种种植菠萝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发现菠萝在进化史中有两次全基因组复制,验证了禾本科植物经历三次全基因组复制的先前发现。
接下来的发现有点专业,新华国际小编先和大家一起复习下“光合作用”的原理。
简单说来,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一系列复杂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
菠萝利用的是一种名为“景天科酸代谢”的光合作用方式,简称为CAM,地球上有1万多种植物使用这种代谢方式。
为什么说菠萝的这种方式更优越呢?与菠萝拥有共同祖先的禾本科植物,如高粱、水稻,使用的是一种名为C3的光合作用方式。CAM光合作用的植物只需要C3光合作用植物用水量的五分之一,CAM植物得以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菠萝基因组中控制CAM光合作用的基因受菠萝一些生物钟基因调控,让植物能根据昼夜变化调整自己的新陈代谢活动。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明瑞光是此次研究的主导人之一。
他表示,这是科学界第一次发现CAM光合作用基因和生物钟调控有关。
这一发现和CAM光合作用代谢的特点十分吻合:这些植物的绿色组织上的气孔在夜间开放,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以苹果酸为主的有机酸;白天则气孔关闭,不吸收二氧化碳,但同时通过光合碳循环将从苹果酸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科学家最早就是在干旱地区的多种植物中发现了这种光合作用方式。
研究小组还发现,菠萝的CAM光合作用是在对C3光合作用分子路径进行了重构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CAM代谢方式的特点是,它们的绿色组织上的气孔在夜间开放,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以苹果酸为主的有机酸;白天则气孔关闭,不吸收二氧化碳,但同时通过光合碳循环将从苹果酸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科学家在干旱地区的多种植物中发现了这种光合作用方式。
研究人员表示,了解不同类型光合作用的演变,有助于研发重要作物的高产、耐旱品种。美国能源部就曾资助探索沙漠植物进行CAM光合作用和耐旱性的遗传机制。
(记者李宓,编辑张忠霞,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