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是为农民锁定预期收益的安全农业,然而在晋南一带,数十万亩订单高粱却让上万户农民损失惨重。究其原因,2012年、2013年高粱价格的走高让经纪人纷纷进入,另一方面,农民的盲目跟风使得2014年种植面积在这里扩大了20倍。最终,价格缩水超过一半。订单在价格上涨时无法约束农民,在价格下跌时没能约束大多收购方,反而成了高粱价格暴涨暴跌的催化剂。
连日来,记者奔走山西运城、临汾多地,发现利益的诱惑和介入的零门槛使得经纪人一层层叠加,农户和厂家之间远隔“万水千山”,市场传导机制失效。农民合同意识的淡薄以及厂商(包括经纪人)对农民的糊弄使得订单成为一纸空文。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反而让订单农业反倒加大了农业风险。
种植面积1年激增20倍
因为高粱,老周这些天不堪重负。上游收购高粱的合作社已经找不到人,下游的农户对他天天围堵。老周是临汾市汾西县人,2014年春天因为介绍来自运城市闻喜县的朋友同300户农民签订了2500亩的高粱种植回购合同,而成了许多农民眼中的“甲方”,以至于当有的高粱地块出现绝收,有的地块丰收却因为价格狂跌而无人收购时,成了农民眼中的“骗子”。
在闻喜县下邱村,记者按照汾西农民签订合同甲方的电话,联系到了源恒林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但是,村民对于合作社并不知晓,该负责人也只是在电话中告知“事情已经解决”。
记者调查了解到,像老周这样的中间人在这起订单高粱违约事件中,处在最底层,人员众多,成分复杂,有的是利用当地熟人圈子赚点差价,有的则要到更远的地方发展下线。在他们上面,还有地区负责人、经纪人。最后是来自贵州、四川等地的白酒原料供应人。
从2012年开始,一场源自闻喜县的高粱种植活动短短两年时间席卷运城、临汾两市所有的丘陵县区和部分高山县区。从2012年数千亩的小规模试种,发展到2013年数万亩的获益,到2014年已经发展到60万亩,自立山头发展订单种植的大户在闻喜一个县就达到11户。因为种植面积的急剧增加,使得很多不具备气候条件的寒冷地区也大面积种植,结果直到冬天都没有长成。相伴随的是高粱的价格从2元/斤跌至0.8元/斤,一度还无人问津,农民谈高粱色变,有的农户甚至直接将长在地里的高粱翻掉,还白白搭上了100元的合同押金。
高粱价格缩水超过一半
在下邱村3公里之外的邱家庄,因为记者的到访,让村民围拢起来。这里丘陵地居多,村民大面积种植高粱,去年种植面积一个村达三四百亩。去年,因为春旱耽误了农时,秋涝影响了成熟,不仅导致大面积减产,价格也下跌了许多。“一开始根本无人过问,直到春节才有人0.8元/斤收购,比订单价格整整低了1元钱”。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同时任村长签订收购合同,而村长的合同是同什么人签订的则无从知晓。
全村300多亩高粱背后都是并不动人的故事。邱星斗去年种了10亩,卖了2900元,在高粱脱粒时还夹断半截中指。这成了全村种高粱故事中最悲惨的版本。
事实上,收购方到春节期间有的开始履行合同。只是价格从原来的1.83元/斤变成1.6元/斤,而农民出售的高粱只能按照真正重量的30%-60%计算,理由是成色不好,质量有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收回原来的押金,之前押进去的100元钱变成了40元钱和一瓶酒(折合60元钱)。有的农民干脆以0.8元/斤的价格卖给小贩。
从2013年高峰时的2.18元/斤,一直下跌到0.8元/斤,跌幅超过一半。因为种植高粱,邱家庄几乎全村农民在地里辛苦一年没有收益。同样的景象在该县的南郭、西官庄等村也在被一遍遍复制。
订单为何加大农业风险?
近年来,西南地区干旱导致高粱减产,作为酱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需求缺口大。这给山西没有种高粱习惯的农民提供了机会。但是,一层层的中间人如一座重重大山隔在酒厂和高粱种植农户之间,以及市场传导被人为延长时间。所以在酒厂的需求量达到饱和的时候,却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改种成高粱。2014年达到顶峰。
闻喜县丰嘉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抄底高粱,收购队伍正从各地将农民的高粱拉回位于闻喜县刘古庄附近合作社的大型厂房里。理事长郭安民告诉记者,连厂房带设备已经投资上千万。他是2012年自己承包3000亩地开始试种高粱的,结果获得巨大成功,行情好的时候一斤价格两元多钱。2013年他通过订单的模式发展了3万亩,结果被厂家抢购,狠赚了一笔。此时,整个闻喜县只有他一家发展订单高粱。到了2014年,他的订单规模达到6万亩,而全县出现11个高粱收购商,种植面积辐射晋南两个市的十几个县,达到60万亩。
然而,价格的急剧下跌使得几乎所有的订单甲方都出现不同程度违约。有的干脆手机关机,单位无处查询。而在这次订单高粱违约事件中,中间人(经纪人)进入的零门槛及监管空白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收购合同中,农民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合同书中甲方的那个红章,而不清楚红章背后有多少家皮包公司。订单因此变得不堪一击。
记者发现,中间人一般没有任何抗风险的能力,一旦下游收购方出现违约,甚至连起诉的能力都没有。在违约成本不高的前提下,收购方宁可违约从贩子手中低价收购高粱,也不会高价履行合同。而在农民一方,违约同样普遍,一旦价格上涨,哪怕0.01元钱,农民也要把自家的高粱悄悄卖给贩子。于是,合同成为一张白纸。
农户到厂家的“遥远距离”,使得高粱种植面积处于失控状态,高粱种植面积的扩大直接打击了高粱的价格。而形式上的订单、没有约束力的合同又使得违约的成本极低。如此,订单农业非但没有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护农业的健康发展,反倒成了农业风险的催化剂。
编后:市场是一把看不见的手,但为了避免这把手误伤脆弱的农业和弱小的农民,所以人们发明了“订单农业”。其目的是更好地认识市场,把握预期,降低风险。然而,失控下的“订单”正好起了相反的作用。山西订单高粱的教训并不少见,我们能做的除了呼吁农民、经纪人理性、依法之外,还要呼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给逐利投机行为设置一些障碍,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2015-04-02 16:05:00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经纪人热炒种植户跟风 山西万户农民被订单高粱坑苦)